艺术漫谈/艺术与理论/素描课应加强设计思维和多向方式的训练

素描课应加强设计思维和多向方式的训练

叶军

一、当前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写实系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虽然在艺术院校曾一度对此有所争议,特别是在当前美术发展与变化的多元格局中。但是,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利将它丢弃。假如它真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难以适应快速变更的境遇,其问题不在于“系统与模式”本身,关键取决于如何体将所制定的“系统与模式”与不断替换中的时代环境相拍合。

写实系统模式在美院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所建立的地位,是稳固而不可否定的。自徐悲鸿、林风眠以来,对于素描的概念和对素描的实践,基本上已成界定,而这界定也基本上是写生写实系统,因此,大家谈起素描,马上会明白:画人体、画肖像、画石膏。当代产生出中青年以上全国名画家,都曾受教于美院中所界定的素描写生写实系统模式,在此用客观的语汇肯定它的功勋,应该是中肯的。在这里,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时代新的需求和如何与其对应的新思路怎样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更趋合理,社会环境对我们有新的需求,教学对我们有新的要求,我们则应当对教学有新的给予,这也是学生的呼声。作为美院中最关键的教学——素描教学,以旧的模式教育学生,几周人体写生,几周石膏写生.几周肖像写生传授给学生,似乎有负学生的求知热情。那么.作为素描基础的教学仅仅就以此几项作为基础训练手段,恐怕是模式太为老化与单一,虽然素描课时量在美院的总学时中比重较大,但课程的内容明显僵化并训练刻板。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学生上课无兴趣,整天磨铅笔,把画磨得黑糊糊的算完事,画画无激情,每天面对模特,画了擦去,擦了再画,也不知为什么,迟到与早退和旷课因此也就时常发生,因为学生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作业要求与评判准则,老师也知道学生仅仅是对分数的要求而已。在此将长期出现的问题归纳成几点:①老化单一的素描教学模式。②唯一的素描评分标准。③缺乏先后衔接的素描教学连贯性。④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对素描教学的对话与沟通。那么,问题的出现与存在,使得我们对于素描的教学真正地要做些什么呢?

二、关于西式写生系统模式

自素描界定以来,在中国各高等美院基本上形成了概念。几乎各个专业(包括设计类)都将素描作为基础训练课。作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必然成为进入美术院校其中最重要的和高低技巧评判的“标准尺”,以及被看成美术创作最为基础的“沉重砖”。这么多年来,美术学院中的素描教学与实践成为必修的主课,成果是显见的,矛盾也是存在的。潘天寿曾指出中国画系画西洋素描作为基础训练作用不大,他在1962年写的一篇《关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一文中特别谈到:“学西洋素描,油画系这样的训练是好的,中国画系这样画,我不敢说绝无好处.但是作用不大.费时太多,我表示反对。”这仅仅是指国画专业的矛盾问题,对于其他专业,如设计类专业是否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矛盾和不合理的问题呢?在各专业中写生系统的素描课程安排和训练,无论争论有无结果,是否有利有弊,而此系统的素描教学始终是围绕着写实摹仿为技巧至上为主导而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约五六十年代前后,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从所看到的相关习作与文献中,可以明显看出西式写生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契氏”体系在中国美术院校的统治地位,这其中与学院中大部分留苏派的教师有关,他们将留学时所学的科学性与优秀的绘画方式与教学方式纳入我们的教学中,正好吻合我们的国情,高超的模仿技巧与科学的教学方式深受学艺者的欢迎,从当时的优秀素描作品中看出,确实有让人无法回避的高技巧,用当时人的说法是“画得响当当。”学院中对学生的评分标准自然是可想而知了。而当时素描画得响当当的人,如今也确实在中国美术界中,有的真是“响当当”。

1977年,艺术院校恢复招生,学校中的素描基本是“契氏”体系的教学方式。到了1980年前后,素描教学开始有了许多的说法与实践,当时提出的有:线面结合画法,意象素描,似乎特指国画系的训练方法,结构画法特指版画系的训练方法,光影和体面画法则成为油画系的训练方法.作为绘画类别的几大系似乎有了某些固定模式和套路,其.实无论说法有多少,办法有多少,整个还是写生技巧性模式的系统,而其中所指出的问题就是素描如何与本专业的衔接与调合。1985年前后,美术创作“新思潮”的涌起,美院中的素描教学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影响。当时曾出现一本《向大师学习》的素描书,对学生们的影响甚大,于是课堂上有了世界大师的影子,但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大师的素描仅仅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把它纳入几周长期作业的训练中,完全不能进行,因此老师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出现了错位,在当时,丸木位里、赤松俊子的素描风格影响甚远,马蒂斯、毕加索、席勒、克里姆特、莫迪尼亚尼的素描造型也影响了许多的人。1990年后,中央美院教师王华祥的《将错就错》的素描实践与教学是最具影响力的,从其写实素描的“局部完成法”和表现素描的“将错就错”的实践,就已脱离了传统科学方法和训练.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学院中的传统素描体系的精华方式则是整体入手,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行比较来完成对物象的把握,而王华祥的局部完成法则是大胆地放弃比较,让实践者的整体感觉摆脱“现实”的束缚,用王华祥的话来说:“应该放弃一切知识,包括解剖透视知识的时候,他们就把一切知识用上了。”以传统观念的写实素描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出和改正学生在写生中的错误,因此,学生最担心的就是怕画错.而“将错就错”的实践则主张了“认认真真的作画,速度要慢,别故意变形,错的要力不从心”。“被动”地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然后“主动”地加以整理。这套教学方法虽有新思路,算是写生系统的素描教学与实践中有生气的办法。但只是局限在眼和手的训练技巧方面。

三、几点想法

在素描基础的训练中,对于头脑、手、眼的训练是最为关键的,而前苏联的“契氏”素描体系特别重客观性与科学性,对于脑、手、眼的训练也因此围绕其方向而展开。再则是其体系认为任何物体都是由面组成,如:地球虽是由无数的平面构成,则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圆球体。人的鼻子算是不大.也是由无数无数的小面构成的。所以,徐悲鸿的一句名言“宁方勿圆”,不知是否特指“契氏”体系的以方造圆的原则,但最终吻合了“契氏”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的造型原理,那么,作为“契氏”体系下的脑、手、眼的素描训练又将是如何地进行呢。可以这样理解:脑,是用以理性的分析而拿出最佳方案;眼,则是观察物象加以感性的认识而给大脑提供数据;手,就是将脑和眼过滤后的综合体在画面展示出来。

在以“契氏”素描教学为主导的美院教学中,如何使素描课程的教学更为丰富,不那么单一枯燥,更具有吸引力,我想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素描教学的训练。第一,以素描写实体系中的写生训练作为方式。主要是继承非常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法,重在手头技巧的掌握。大学一年级的素描课程可以此进行。第二,以不同的视点将物象进行改造再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夸张变形,这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物象的形体捕捉的敏感性和学生对物象主观表达的准确性。它的训练原则就是将所画的物象的形体特征和神志特征进行夸张强化而所体现的能力训练。重在眼的敏感和手的准确,这一类型的素描方法有结构素描、意象素描、线面结合素描等,大学二年级的素描课程可以以此进行。第三,以记忆。想象、综合而自由的发挥进行绘画的训练。也就是对思维想象的开发训练。对于思维的训练一般都是口头上说,似乎没有具体的方案和具体的说法,那么,作为一种教学训练又将如何呢。前面两点都是以写生为基础的,比较具体化,而作为脑的思维训练.就要立足于思维想象的开启,注重艺术的想象思维训练,将不可能变成艺术中的可能,不合理变成艺术中的合理,非逻辑变成艺术中的逻辑,大学三年级可以以此思路进行训练。

思维想象的训练已明显区别了前两个训练的方式。以素描的写实训练方法和以不同视点将物象进行改造再现的训练方式,已有区别,前者注重自然的科学性,后者注重艺术的科学性。而思维想象的训练方式注重合理的艺术性,三个训练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这里,以素描的多维多向方式进行素描的训练,并且与教学衔接比较合适,对于学生的思维发挥定有成效,并将更从容地适应于当今的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四、赘语

在原有的素描课基础上加一些课时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说,作为被界定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一种技巧基础的训练,那么,思维想象的训练则应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的要求不仅仅是单一模式,而美术院校的素描基础教学已不能靠某一种方式,或唯一写实体系来进行基础的训练。就如艺术设计类别,它要靠艺术思维的高超想象力与创造力来进行设想,寻找和确立最完善的艺术设计方案,而靠写实的素描基本功和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来进行设计离时代的要求太远,那么,在美院中的素描基础教学,加强多向素描训练,特别是艺术思维的训练,在当前更为必要。

(叶军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Copyright© www.hueyart.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