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卡》——流放者之路

作者: 列维坦 Levitan,Isaak Iliich (1860~1900)(俄国)
创作年代: 1892年
风格: 现实主义
题材: 风景
规格: 79x123cm
质地: 布面油画
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有一次列维坦带着学生在西伯利亚写生,发现有一条被废弃的道路,还残存着路标,他问一 位学生这是什么路,学生告诉他这是一条通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古道。列维坦站在路上,脑海中即刻浮现出一队队被沙皇士兵押送的流放者,听到革命者低沉的呼号和叮当的镣铐声, 他陷入深深的思绪之中……他收集了大量素材,创作了这幅《弗拉基米尔卡》——流放者之 路。画上,压得很低的视平线使画面显得辽阔深远,远方被阴云所笼罩,遗弃的路标,荒凉的原野、墓碑,增加了悲凉气氛,它形象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布满苦难、鲜血和眼泪的道路。画家在这极单纯的艺术形象中,对苦难的俄罗斯革命者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作者简介
列维坦(1861—1900年)俄国19世纪下半期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他1860年8月18日生于立陶宛基巴尔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铁路上的低级职员。列维坦幼年时父母就双亡,生活无着落。12岁时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半工半读,师从萨符拉索夫和波连诺夫。1884年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作品在巡回展览画派展览会上展出,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购买了他的毕业创作。从此他以独具风格的风景画家登上俄国画坛。1891年30岁时正式加入巡回展览画派。37岁开始回母校执教,是位优秀的教授画家。
列维坦的风景画一般以农村的平凡景色为题材,赋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24岁的年轻画家 与大作家契诃夫成了莫逆之交,在契诃夫的启发下,列维坦更加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 使自己的风景艺术更具时代意义。
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高涨,积极地影响着画家的思想。他和契诃夫一样,在作品中表现出激动和喜悦的情绪和对生活的信心。列维坦创造的作品总是有纪念碑式的构图和朴实简练的艺术语言。他对自然景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创造出俄罗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综合形象。契诃夫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他的作品是那么清醒有力,本该引起一场变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在他的画中却充满希望、欢乐,闪烁着 “能使疲倦的心灵愉快起来的阳光”。
列维坦1888年以前作品《伏尔加河组画》、《雨后》、《白桦丛》等,显示了他用抒情笔调再现大自然的才华。进入90年代,开始探索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的气息,代表作《弗拉基米尔卡》、《墓地上空》、《晚钟》等,均呈现一种悲怆和凄凉的气氛,表达了当时压抑的社会情绪。随着革命运动兴起,他又创作了《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及《金色的秋天》等,流露出他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逝世前创作的《湖》运用明朗、轻快的色彩,对大自然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是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