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不久见一篇《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今又见反驳的文章。一并转来。
无论德国是否立法禁止学前教育,别让孩子的脑子变成硬盘,那些泯灭兴趣的学前教育可休矣!--转之博客《踏歌行》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作者:淡可乐)
通过转贴看到了一篇博文《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我感到非常惊讶。在德国学了两年教育学相关的专业,我从来不曾听到有这一说啊。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发现作者的依据是德国的基本法。于是专门去找了基本法(Grundgesetz)第七条来看(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gg/art_7.html)。第六款写着“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 直译为:Vorschulen仍然是被取消的。乍一看似乎是作者所说的意思。但这样的表述,说明Vorschulen原来存在过,后来被取消了,然后在目前的基本法中,继续被取消。那么这种原来存在过的Vorschulen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德语维基百科的解释,此处提到的Vorschulen根本不是作者理解的为小学做准备的“学前班”,而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存在过的,为中学做准备的一种三年制收费小学(作者翻译的“先修学校”固然不错,但意思其实是先于中学之进修)。这种收费学校,曾经服务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出于社会公正性的考虑,被当时的宪法取消了(魏玛宪法第147条“Private Vorschulen sind aufzuheben”,即“取消私立的先修学校”)。魏玛宪法条文和目前基本法条文所用的动词一致,句式也很相似,只是因为省略了“private”(私立)一词,才容易让不了解历史的人误解。但条文出现的语境是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规定学校由政府监督,教育机构应设立宗教课程,私立学校是对公立学校的补充并且需要被政府批准等等),所以第六款中的“Vorschulen”毋庸置疑是针对历史上的“先修学校”而非小学之前的“学前班”。目前至少在汉堡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就存在Vorschule这个名词。如果照作者这样理解,那么《汉堡晚报》2010年4月20日一篇报道的标题“Vorschule bleibt 2012”(意思是Vorschule这种学前教育机构2012年仍然存在,父母仍然可以在它和幼儿园之间做出选择),岂不是公然违反基本法的笑话?
而且,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了。教育和玩耍并不是对立的。中国的各种学习班,问题不在于“对幼儿进行教育”。事实上成年人只要和幼儿相处,就是对他们的教育。电视、网络、广播、手机、ipad……只 要是幼儿能够接触的媒体,就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关键是怎样的教育才是幼儿需要的,怎样的教育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无疑,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 异的年代,一个人想要在现代社会的丛林中立足,从小开始学习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正因为知识太多,变化太快,纯粹的知识学习就显得杯水车薪,所以必须学会 选择。谁来选择呢?当然是每个人自己。我以为,当前中国一些实验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具备丰富的环境,提倡儿童主导的学习过程,就是让每个人从小开始建立 选择的信心和一点一滴积累选择的能力(参见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学写字,是否阅读,是否计算,不应该是由大人预先规定的,而是每个 孩子发展的程度和需要决定的。作者举的匈牙利的例子,其实是特例。而且原文来自维基百科,在这段话的上方,就有关于瑞典和芬兰在幼儿园进行语言和自然科学辅导的介绍。作者这样使用选择性论据,曲解事实,而讨论儿童教育的问题,实在让我非常反感!
事实上2000年以来数次在PISA研究的调查中表现不佳,让德国人开始反思他们的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Google一下“德国学前教育”,除了铺天盖地中国人写的颂扬文字外,我意外地发现一篇德国之声2004年的在线报道,标题为“德国学前教育水平也很糟糕”。原文不长: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欧盟国家中质量不高,这是自“皮萨调查报告”公布后德国人十分痛心的一件事。最近的调查表明,德国的学前教育与欧盟其它国家相比也很糟糕。
学前教育指的是6岁前儿童的教育,德国在这方面投入不多,因此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欧盟,只有德国和奥地利的学前教育老师用不着是大学毕业。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表明,全德国只有7个专项为学前教育的德国大学教授职位,而属于冷门的日本学也毕竟还有16个教授职位。
在德国,成为学前教育老师的条件是10年中小学教育加上职高3年培训以及一年见习。29岁的薇拉.舒尔特是科隆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她说:“在我们的幼教老师职业高中班,学生的成绩简直是一塌糊涂,很多人都是来自9年制的高中或是实科高中,也就是说标准很低,例如德语课的成绩很差。”
1996年,欧盟委员会要求各国学前教育老师的水平至少是要文理高中毕业,但是实际上德国远远没有做到。在培养学前教育老师的职业高中,有些必要的知识很少被系统地传授,例如如何教移民家庭的儿童学德语,如何与家长谈话等等。很多学前教育老师认为得到的培训很不充分。
另外,学前教育的工作环境也非常差。根据有关工会的介绍,经常有一个28个孩子的大组平均只有1.5个老师的情况,而且一部分老师还是没有经过培训的“临时替代人员”。学前教育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例如工作环境的噪声就很高,几乎所有的学前教育老师都感到力不从心。学前教育老师的收入也很低,只有小学老师的一半。
薇拉.舒尔特说:“我们的责任很大,幼儿园的时代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非常重要,而我们得到的报酬却与之不成比例。这是一个很累的工作,我想一个人很难一辈子都能坚持下来干这个工作。靠这点工资很难生活,更不用说要供养孩子和汽车了。”
儿童发展的理论表明,6到8岁前的年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是一生最集中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时光,因此这一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支持与促进。薇拉.舒尔特说:“皮萨调查报告报表后,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改变了。人们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学前教育老师应该至少是专科大学毕业。”
难道说,因为国内的人看不到德国之声网页,就要糊里糊涂地接受各种留洋人士的外国怎么怎么好的宣传吗?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贴一个链接,是台湾人写的关于德国二十世纪以前“黑色教育”和之后教育改革的论文(王秋萍談德國教育家黑曼?力茲與鄉間教育寄宿學校 發表於 台灣 “教育研究月刊“ 第169 期, 2008年五月號, P. 62-81)。考虑到版权问题,仅摘录一段对德国乡间教育创始人Hermann Lietz的引用:
教師收入微薄,很多都要靠課後私人補習賺外快才能勉強過活,儘管如此,教師還是都待到退休年齡才離開教職,因為退休後的津貼比原先的本俸更少,所以一般教師 心態是過一天算一天,他們對教學沒有熱忱,相對地,學生也沒有學習的興趣。總之,上了學後我的人生就完全變了,整天就是忙著寫作業、交作業、考試,卻沒有 真正的學習。在學校我從來沒有喜悅的感覺,學校的生活對我而言就是忍受,敷衍而已。
記得教師從來不管我們日常舉止,對待我們嚴苛無情,他們唯一的教育工具就是藤條。我還記得有一天早上洗澡時,我哥哥驚訝地看著我的身體問:『你身上從哪來這 麼多血跡與傷疤呢?』最會打人的是低班的教師,只要學生某些『簡單』題目解錯了,或是教師責罵時為自己辯護說個理由,藤條就出來了。日常生活中不小心犯小 錯被用直尺或藤條打屁股或手心是家常便飯。有一次,我一時失手把墨水灑了也被打,被打的學生必須低頭,躬著身體『受教』,相當狼狽。另外還有體操課爬長 竿,爬不夠快的學生,教師就從桿子下面往上抽鞭子,直到同學爬到竿頂為止。然而,體罰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必要的,而且是可靠的教育方法,我們學校不算是例 外。什麼『教育的藝術』、『對青少年的愛與關懷』在當時我們是一點也感受不到。不過後來我想也是情有可原,如果教師本身從小從來沒有被尊重的經驗,如何從他們身上滋生這樣的概念來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呢?
我覺得可怕的還有永遠考不完隨堂測驗、週考、月考等定期考試,筆試的成績不只決定學期分數與留級與否,還有伴隨而來的體罰。為了避免得到壞成績,人人養成一 身欺騙作弊的功夫。回憶起來可真羞恥啊!另一方面,我又怕自己作弊欺騙技術不夠熟練,隨時有被當場逮住的可能,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生活在如此的緊張恐 懼中,我對學校學習生活麻木不仁,一味敷衍,就像應付體罰一樣,麻痺遲鈍。我每天最期盼的時刻除了假期以外,就只有傍晚與同學在街道與大樹下的遊玩時間 了。後來普魯士教育部長取消了隨堂測驗,對我而言,已經遲了大約30年了。(引自 Dietrich, T. (Hrsg.). (1967). Die Landerziehungsheimsbewegung. Bad Heilbrunn. 7-13)
现在似乎只要一谈到中国的某个社会问题,就被认为是“中国的问题”,然后又是一连串举例别的国家怎样怎样。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管是我们认同的还是不认同的,都有它的历史根源。比如德国幼儿园的管理如此“无为而治”,和他们对幼儿园的定位——“学前教育机构的责任只是父母教育责任的一种延伸和附属”有很大关系。实行过一段时间社会主义的东德就比保守的西德有更多的幼儿园,详见刘易的论文。有趣的是“立法廢除體罰東德比西德更早:東德1949年,西德1973年,儘管中央政府命令規定,當時南部拜爾區最高法院在1979年還提出體罰權在當地是普遍接受的,頑強抵抗,然而撐不到1年,結果還是抵不過趨勢所趨立法廢除了。”(见王秋萍的论文)
抛弃了国别偏见以后,开头提到的这篇置顶博文,也就没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了。当下的中国人,相对许多德国人而言,也许过得颇为辛苦(但是德国人就不需要为生活奔波吗?普通的德国青年面对人生规划可是毫不马虎的,大概只有文艺青年和二B青年才像国内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日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夜夜提着啤酒瓶乱逛。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但是要说在中国看不到一家人一起游戏的温馨场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作者举的那段"高智商儿童"的例子,最可能误导家长,产生严重后果。所谓的高智商,目前通常指一个人在数理逻辑方面(同时也可能导致在社会文化知识方面)具备超过绝大多数同龄人的能力。许多智商测验把"绝大多数"规定在97.7%,但这个数字其实只有方法学意义而无理论依据。高智商儿童,即智商测验成绩在97.7%的同龄人之上者,其实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群体。目前没有研究能够回答“高智商儿童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不是那位老师所说的“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论他是高智商儿童,中等智商儿童还是低智商儿童。虽然在对天才儿童是否分别教育这一点上,各国法律有很大差异,但是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应该注意课堂内部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这是得到公认的。孩子不是冬青木,拔苗助长虽有害,“齐头并剪”也是违反“天性”的。
最后,正如普通德国青年,普通德国家长也并非都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淡定",据我所知,让孩子从小开始学外语,学乐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者不在少数。与中国不同者,德国没有“科举”传 统,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地位的观念淡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教育的投入是建立在经济情况和家庭兴趣的基础上的。比如作者提到的那位踢足球的父亲,他自己本身 也许对足球很有兴趣,两个儿子在幼儿园阶段只是踢着玩,进了中学可能就要进入校队,就要体验竞争的压力,失败之痛和胜利的喜悦。又如父母会乐器的家庭,自 然会让孩子从小学习乐器。父母爱阅读者,孩子识字也早一些。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学前教育,值得提倡。事实上,德国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怎样让低收 入家庭和移民家庭的孩子也享有这样的“学前教育”。 再者,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更何况很多家庭只有一棵独苗。加上百年来社会变化剧烈,文化和信仰青黄不接,价值观稳定和人格健全 的成年人几何?成年人自我价值缺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孩子的需要是现实,成年人的需要也是现实,只一味强调前一种现实,并不能从根本上 解放孩子。正如医改只强调病人的需要,并不能真正帮助病人。家长的焦虑要被正视,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我觉得,中国其实不缺乏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缺的只是家长的平常心。而这样夸夸其谈的博文,对家长的平常心又有什么帮助呢?It's not right, it's not even wrong!
有读者提问:没有对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这个问题做回应哦
博主回复:2012-02-20 20:07:02
谢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当初没有深入想,直觉上认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并不只是教育(甚或在原文作者看来,只是早期教育这一点) 决定的。尤其是和平奖、文学奖,与获奖者国家的教育水平似乎没有太大关系。我猜想原文作者看重的,也许主要是科学方面的奖项吧。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渐渐形 成的实证主义风气,至今还隔着靴子搔不着中国人的痒。更别提一项科学发现的背后,需要相对充足的物资、宽松激励的制度和大量失败的炮灰作支持。不过在您的 回复的驱使下,我还是去查了一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至2011年获得“桂冠”者826位(其中四位获得过两次)。使用官网数据库检索“出生地”位于与“德国”有关的18个地区(包括阿尔萨斯、德占波兰等现在已经不属于德国的地区)的获奖者,得到99个结果,其中包括一些后来移居北美的犹太人。英语维基百科“按国家列出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List of Nobel laureates by country)中“德国”一栏下有102位,比我检索出的名单多了七位不生于(历史上的)德国,后来移居德国的获奖者,如君特·格拉斯,但少了四位生于(历史上的)德国,后来移居外国的获奖者,如父母是匈牙利人,4岁就移居英国,后来定居加拿大的John C.Polanyi。综合两个名单共计106位获奖者,其中和平奖10位,文学奖6位,经济学奖2位,化学奖30位,物理学奖34位,医学奖24位。全部获奖人数:和平奖101位,文学奖108位,经济学奖69位,化学奖160位,物理学奖191位,医学奖199位。106/826,10/101,6/108,2/69,30/160,34/191,24/199都离“一半”差很多。假设原文作者的数据有可靠来源,也就是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德国人”,包括移民北美的德裔,那么可能存在约300位我不知道的“德裔”获奖者,而且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早已扎根海外。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原文作者目前在德国见到的所谓“无学前教育”没有关系。他们不是目前8200万德国人中的一员。甚至某些早年过世者也不会被计入如今生活在美国的5000万德裔美国人中。
原文链接:淡可乐《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53f1e00100vxce.html |